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法院快讯

法院快讯

从“您好,这边立案”到“现在开庭”
日期:2025-07-02 浏览次数: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在党的生日与江宁开发区法院建院六周年交汇之际,我们以法治之名向党和人民报告。六年来,江宁开发区法院始终高举习近平法治思想伟大旗帜,将红色基因融入司法实践,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温暖每一位群众的心田。值此特别时刻,我们推出“我与江开共成长”专栏,聆听法院干警们最真挚的心声,感受他们在法治征程上的成长与蜕变。


我与江开共成长——李巧雨

 

2019年7月

江宁开发区法院正式履职

我也在这个盛夏加入了

还带着“装修味道”的新法院

转眼

这座“新法院”迎来了

她的第6个“生日”

 

还记得入职第一天,我去立案大厅报到。当时,由于人员还没完全到位,各部门法官们轮流利用不开庭的间隙在大厅收案。见我来了,一位陌生的法官笑着拿出卷宗问我,“这是什么案子。”我笃定地回答“离婚。”她又问“哪里管辖?”我弱弱地回“被告?”然后法官朝我笑笑说“你一定没问题。”交代了一下立案需要什么材料,便匆匆赶去开庭。

 

IMG_8952.jpg


我站在原地,脑海里飘过无数弹幕:

我这就开始上岗了?

我在哪?

我要干嘛?

他们是谁?

他们要干嘛?

(可云状)救救我……

在这样懵懵懂懂的状态中,

我开启了我的法院生活。

 

那时,我、书记员和法院都是新的,没什么经验,流程也不完善,什么事都是边干边摸索,而前台就像一口锅,什么都往里倒。

有的当事人一肚子委屈,很想倾诉;有的当事人非常着急,希望我立马出去帮他要钱;有时候遇到缺材料、不属于我们院管辖的案件,一遍遍地解释,换来“你们是干嘛吃的?”我心里打了无数次退堂鼓,第二天还是穿好了制服,坐在窗口。我恨不得每天找庭长800遍,想给接待信访当事人的调解员老师们申请“诺贝尔和平奖”。

当事人来了,案子来了,问题也来了,我开始学、开始问、开始写,谁说成长不能从“您好,这边立案”开始呢?这些细碎的小事,逼着我快速成长。在领导的指导、同事的帮助下,我学会了在混乱中找到路,也磨出了我的韧劲。我慢慢开始承担更多。负责收案?可以。诉调对接?我来。撰写文书?没问题。整理数据、调研、汇报材料……我渐渐成为了领导指哪打哪的“小李”,也成为了前台书记员有事就找的“巧雨姐”。

在法院的这些年,我目睹了不少“奇迹时刻”。收案量翻倍,人均结案数从365件跃升至620件,稳居全省前列。速裁法官从4人增加到7人,结案任务从每月80件上升到每月120-145件。对待如潮水般涌进来的案子,我们没有时间驻足,始终不敢松懈。


8.jpg


今年,我有幸从法官助理转变为员额法官,并加入速裁组。速裁案件量大,节奏快,容错率低,是对效率、责任的全面挑战。在院庭长带领下,我们开始尝试门诊式集约化大排期,重新打造案件处理流程,大大加快了审理速度。我的企业微信里加满了当事人,效率显著提升。


IMG_8956.jpg


IMG_8957.jpg


看企业微信消息接连弹出时,有整个宇宙在为你闪烁的错觉。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次是某天早上醒来,看到当事人半夜发来的微信,质问我庭审时收走了借条原件,丢了谁来负责?我才意识到,可能我们觉得习以为常的工作流程,因为没有解释清楚,会让当事人彻夜难眠。案件没有大小,每一个案子都需要我们再多加一份用心。从那之后,我虽依然觉得自己很渺小,但却不敢自轻。我知道自己承载着一个个当事人的信任与托付。看着系统里永远下不去的200+存案,我会觉得累,但结完一个又一个案子,我会觉得踏实。


李巧雨.jpg


法院不只是一栋办公楼,更像一台精密的司法引擎。立案大厅教会了我倾听,同事教会了我判断,审判席教会了我承担。但这些还远远不够,我还在摸索、还在学习。有时也会翻开之前的文书,每次都能发现当初的青涩。但没关系,成长本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我想,我和江开还会一个案子、一个案子地一起成长下去!

  

版权所有 : 南京市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
苏ICP备19049954号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1020号
流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