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快讯
前言
为进一步深化繁简分流,江宁开发区法院创新优化司法资源配置,将在编法官助理充实到一线诉前调解团队中,同时采用“门诊式集约化”开庭模式,让诉前调解团队和后端办案团队形成最大合力,有力提升案件审判质效。下面,我们来听听法官助理的感受吧~
董洪文
作为江宁开发区法院的第一批法官助理,我入职已经有6个年头了。江开履职以来,我一直扎根立案庭。从法院筹备到建章立制,从多元解纷到繁简分流试点,从诉讼服务到诉调对接,从司法鉴定到立案信访……基本立案庭的各个工作板块我都参与过,但不是全部,因为还有一项核心工作我没有深度参与过,那就是速裁快审,即真正在案件中作为法官助理从头到尾地参与案件的办理。这不,机会来了!
角色转变
相较于从繁案组转来到立案庭办理速裁案件的助理,我有一些天然的优势。比如对繁简分流流程、速裁快审程序比较了解,在案件的内部流转中比较有条理,熟悉保全、调解、诉讼的衔接。但是又因为长期未全流程参与办案,我对诉讼程序的了解不够,在角色转变方面需要适应。以前作为内勤需要做好上传下达,接待信访需要尽量解决信访人问题,但案件办理不能只做“好好先生”,很多时候需要独立作出决定。如遇到当事人申请追加第三人、延期举证、调取证据等,我往往拿不定主意。而这些问题往往都比较紧急,我只好向其他同事多多请教,及时查阅相关法条,以加强对诉讼程序的具象化理解。
节奏转变
之前的岗位,不太需要我制订工作计划,只需要贯彻四象限法则,灵活机动地处理多种工作,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而进入速裁团队后,案件立案后有审限追着,各种案件和案情有所区别,要想真正速起来,必须分类处理。为此,我在诉前调解阶段就需要认真查阅卷宗,提前分析案件的争议焦点。遇到疑难复杂案件,提前做好检索和分析,确定好需要查明的事实,以便更快质证。有余力的情况下,可以安排类似的纠纷在同一天转立案,这样就会在集约排庭时排到一天。这不仅有利于案件的调解和质证,而且在开庭后,因案情相似,起草文书也变得丝滑。
动静转变
之前的岗位,综合文字和协调辅助类工作居多,在参与办案方面主要体现在起草文书上,工作内容以静为主,好好工作,一天要在座位上坐很久,深刻体会到古人所云“案牍之劳形”的感觉。而办案后,文书工作反而相对少了,因为不管是送达、调解,还是质证,都是与人交流为主。灵活地问问题、清晰地组织语言,能有力提高工作效率,使调解工作更顺畅。
初心不变
虽然工作角色和工作领域发生了转换,但不管是调解还是判决,均是基于法律的解纷方式,打通纠纷化解中的堵点,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水平的解纷服务是我们的初心。
严谨不变
言语流畅、措辞严谨、用语规范是公文写作中的基本要求,放到法律文书中更是如此,如果对外的文书出了低级错误,产生的后果是不可挽回的。
协作不变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在立案庭工作多年,我深知团队配合的重要性,进入速裁团队后更是如此。在快节奏的办案模式下,只有充分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各取所长,才能充分释放团队合力,有人开方,有人抓药,顺畅实现“门诊式集约化”开庭模式。
现在,我已在速裁团队办案两个多月了,办案能力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已逐渐适应了速裁案件的办理节奏,也敢于挑战陌生的案由和矛盾较大的纠纷。10月,我带领的团队竟办理了76件民事案件,在全庭法官助理结案榜上名列前茅。相信以后在与团队的密切配合下,我们可以持续优化“门诊式集约化”的办案模式,不断铸就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