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上午,江宁开发区法院公开开庭宣判一起诈骗案,被告人周某(化名)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七年五个月,罚金人民币三万元。

宇宙的尽头是编制,越来越多的人走上了考编的道路,一些不法分子也看到了“商机”。一名前培训机构招生人员利用手中掌握的客户资源,以帮助毕业生走后门进体制内工作等为由先后向13人骗取70余万元,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交12万即可进入高校工作 本科毕业的小关(化名)一心想进入国家机关工作,铆足了劲参加各类考试,然而却屡次以失败告终……
2021年1月14日,小关经老乡介绍认识了小周,小周声称可以将其安排至南京某大学做行政助理工作,但是要交12万的安置费,如果安置不成功全额退款,小周还与其签订了《安置就业协议》,并向其承诺在2月底会在江苏人力资源网上公布招生公告,小关遂将12万元通过银行转账给小周。
2021年2月,小周电话联系小关,告诉其招聘考试因受疫情影响取消了,改为内部推荐,还说自己已经跟学校的教授以及人社厅某领导打好招呼,让小关直接去面试,走个过场。
2021年3月,小周让小关不用参加面试了,自费去鼓楼医院体检,小关直接被录取了,录用结果在4月份公示。
2021年5月,小周失联,小关报警。
小关的泪水 小周诈骗我的钱财,导致我身心疲惫,精神压力很大,无心学习。期间,我错过了多次国考、省考、事业编考试等就业机会。12万元是我们全家凑到的钱,我的父亲因为出车祸生活不能自理,母亲目前也生病,医疗费、护理费完全拿不出来,生活陷入了困境,精神也受到了刺激。为什么我要轻信一个素未谋面的人,拿着自己父母的血汗钱送给骗子,我恨这些骗子抓住了我急于找工作的心理,更后悔不该走这条看似是捷径的错路。
小周到底骗了多少人

经过法庭审理查明,小周在2018年3月至2021年4月间,以帮助他人安排到银行、烟草公司、学校等企事业单位,帮助办理多所大学本科学历学业证书等名义,先后对13人实施诈骗,收取咨询费、安置就业费等共计70余万元,赃款均被其用于还债和个人挥霍。
小周是何方神圣 小周中专毕业后在某教育培训机构做招生人员,手中掌握了大量的学生个人信息,并对这些学生的就业意向有了充分了解,遂想到可以利用其手中的客户资源赚钱。
小敏(化名)是小周的第一个“猎物”。一天,小周在网上看到某烟草公司招人,他立刻想到自己的学生小敏曾告诉他,其想进烟草公司上班,遂在某咖啡馆约见了小敏,告知小敏有一个可以进烟草公司工作好机会,但是要交15万的安置费,并拿出一份《就业安置协议书》要小敏签名。

在收到小敏的这15万之后,小周不由得感慨:原来钱这么好赚,一份花2元钱打印的协议书,一杯20元的咖啡,让自己轻易得到了15万。轻易来的钱,去的更容易,15万元,几天时间就被小周挥霍一空。此后,小周陆续以同样的手法,骗到了更多的钱。

小周的生财之道 我知道这些找工作人的心理,都是比较着急,想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但他们自己没有能力或者不愿意付出努力来得到这些工作,所以当觉得有关系可以找,或是有人可以帮忙安排的时候,他们会非常的乐意,也愿意为此付钱,所以才会轻易被骗。
一是利用自己手中的考生资源,掌握考生急于寻求一份好工作的心理,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发布供电公司、银行、高校的招聘信息,吸引考生的注意。后期通过“闲鱼”等APP发布高端就业安置帖,吸引更大范围的被害人上当。
二是前期做了很多“功课”,为了顺利实施诈骗,经常浏览一些人力资源网、人事考试网上的招考信息,了解招考单位的情况、岗位要求,并牢记在心,其还经常跟高校的在校学生联系,了解高校辅导员、行政助理的相关要求,诈骗的时候,表现的更为逼真。
三是利用签订就业协议、出具收款凭证或欠条为道具,协议约定不能入职全额退款,部分协议盖有培训机构公章(系伪造),使诈骗形式上更加逼真。

法官提醒 求职没有“捷径”,那些看起来是捷径的路,往往是职场路上最大的坑。大家在找工作时一定要擦亮眼睛,避免上当受骗。脚踏实地,努力奋进才是出路!
同时,在互联网时代,大家要仔细辨别网络信息的真实性,不要轻易加陌生人的社交账号,更不要在网络上泄露过多的个人信息,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