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快讯
1992年,为破解人案矛盾,北京海淀区人民法院开始尝试民事案件繁简分流。2001年,同样深受人案矛盾困扰的深圳罗湖区人民法院建立了全国第一个速裁法庭,开启了速裁改革探索的步伐。
发源于基层的改革可能都有这样的共同特点——穷则思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 回顾江宁开发区法院的速裁发展之路,也离不开这样的规律。江开法院自2019年履职起,就处在突出的人案矛盾之中。五年来,从2019年半年收案4559件,发展到2023年全年收案14284件,收案量呈现迅猛增长的态势。
五年来,江开法院人均结案数均位居省、市法院前列。
2021年初,江开法院组建速裁团队,但囿于员额太少,有两个庭室连合议庭都组不齐,全院只能凑出四个速裁团队,平均分流60%民初案件,仍然达不到理想的分流率。时间进入到2024年,速裁组已经满负荷运转,人均每月结案120件,但繁案端在审案件仍高位运行,人均在手案件180件左右,新收案件排期开庭要在3个月以后,法官天天赶0天审限,不仅审理天数过长,也严重影响办案质量。然而就在这一年,2名法官调动、1名法官退休,对于一个萝卜一个坑,人员已是极度困难的江开法院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怎么办?常年加班已经加到顶,法官们尽显疲态。唯一的办法是靠改革踏出一条新路。
想,都是问题,做,才有答案。在大家的惊奇、憧憬和疑虑中,江开法院紧锣密鼓地开始了改革之路。一个新概念——门诊式集约化排庭(简称“大排期”)应运而生,我们的流程再造分成三步走:
第一步,打造以“法官助理”为核心的诉前团队
全院除执行局外,各庭室的在编法官助理全部充实到速裁团队。诉前调解案件全部分入法官助理名下,法官助理管理诉前案件,送达、保全、鉴定,分类推进。调解员配合法官助理完成诉前调解。当事人同意当场开庭的,当天领案号,当天开庭,大大加快审理速度。
第二步,运行“大排期”集约开庭模式
以一次有效庭审为中心,调解、质证、庭审力量融合推进审理进程。每天一个团队大约20个案件,统一告知释明后,现场分流,能调解的,由调解员带走;不能调解的,法官助理带走质证;最难的案件,法官直接开庭。我们4个速裁团队两两结对,错开大排期时间,共用法庭和调解室。
改革伊始,大排期遇到了各种困难。有的法官特意选择同一被告的4起案件一起开庭,结果被告看见案件太多,故意不来;有的法官好不容易挑出被告是关联公司的25个案子,结果五个关联公司共同委托一个律师,所有原告还是得一个个过堂;还有一场民间借贷专场,送达不到半数以上。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大家摸着石头过河,见招拆招,劝说公司委托两个代理人,一个对账,一个开庭;耐心向当事人解释说明,并庭后继续联系缺席的当事人,很多案件在庭后又得到调解。
在一场场大排期中,团队里每个人的经验值都在飞速增长。法官助理在流程优化上充分发挥智慧、挥洒汗水,贡献很多宝贵建议,成为大排期的“先行兵”。调解员很多都是退休的资深法官,不仅能调解,还能帮助明晰思路。书记员身经百战,能独立质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居然有点肾上腺素飙升的兴奋和忘我的专注,每场大排期的气氛都很“燃”,热火朝天。一天结束,大家在群里报结果的时候,收获满满。
第三步,优化“成果积累”配套机制
案件的审理过程就像一条高效运转的流水线。从立案起,每个环节的成果都要向后不断积累固定。制作“立案举证指南”,为此后的要素式审理打下基础。勾选送达情况反馈表,提升送达效果。运用企业微信,方便当事人联系。还有类型化案件审理指南、无书记员庭审、简单案件文书批量生成……一系列创新举措在江开落地生根。速裁改革也得到了全院的支持配合,技术人员随时跟进优化信息化开展;法院每日到访量从之前的200多上升至500多人,法警队提前安检做好保障;繁案端也引入了快审理念,压紧工作流程。
9月实行大排期以来,立案庭结案数保持每月700件左右,比去年同期增长34%。平均结案时间从60天缩减至50天。当事人看到繁忙的场景,也更好地理解了我们的工作。一位劳动争议纠纷的当事人告诉我们,在仲裁委仲裁的时候被告知,向法院提交诉讼材料后要三个月才能实质化处理,没想到在我们法院,仅一个月就开始了她案件的实质处理流程。高效率的工作模式,赢得了当事人的信任和满意。
回首来时路,轻舟已过万重山。基层是直面群众困难的最前沿,也是改革创新的源头活水。这几个月的经历,于江开法院而言,是奔着问题去,向着难处改,努力回应人民群众司法需求的一次探索实践;于江开人而言,也是一次“思路决定出路,方法关于成效”的难忘体验,让大家有更大的信心和勇气,在未来的日子里,勇于迎接挑战,一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