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法院快讯

法院快讯

江宁开发区法院在全省调解工作会议上作交流发言
日期:2023-11-02 浏览次数: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10月31日,省法院、省司法厅联合召开全省调解工作会议,江宁开发区法院分党组书记、院长陈晨作交流发言。


IMG_3234.jpg


  近年来,江宁开发区法院坚持“抓前端、治未病”,创新以专家调解员为中心,以基层社区人员、专门纠纷调解组织、行业从业人员为阵地的“一中心三阵地”基层解纷指导方式,不断夯实基层解纷之基。我院民商事收案同比增幅从2021年的68.09%下降至今年1—9月份的6.44%,基层调解力量诉外解纷效果逐步凸显。

  一是组建“专家团”,强化解纷培训中心驱动。选聘一批经验丰富的退休法官以及律师志愿者担任专家调解员,成立“专家解纷志愿团”,依托非诉讼服务中心开展多元解纷工作,同时有针对性地对基层人民调解员、诉讼服务志愿者开展辅导指导,做好解纷队伍的“传帮带”。2023年1月,“专家解纷志愿团”被市委政法委、市平安志愿者联合会评为2022年度南京市最佳平安志愿服务品牌,专家调解员葛亚健被评为“江宁区十佳金牌调解员”,并担任江宁区人民调解学院“特聘讲师”。

  二是培育“生力军”,加固社区基层解纷力量。结合主题教育调研反映的基层调解力量薄弱问题,与江宁区司法局、江宁区禄口街道党工委共同组织38名社区干部赴法院跟班法治实训。培训人员为村支部副书记、社区副主任、村委会委员等长期从事群众工作、处于解纷一线基层工作者。实训采用“1+1+1”的教学模式,安排速裁法官、专家调解员和培训人员组成实训小团队,围绕相邻关系、婚姻家庭、买卖合同等基层常见纠纷,教授处理规则和调解技巧,把教学培训融入诉前调解实战。同时要求培训人员开展送达法律文书、调解矛盾纠纷、草拟调解协议,实训结束撰写总结报告和心得体会。截至目前,培训人员运用学到的“背靠背”“面对面”“手拉手”等实用、管用的调解妙招共参与调解55件、起草调解协议31件,化解矛盾纠纷82件;作为法院诉源治理的“前哨站”,向法院反映并共同化解群体性纠纷3起,矛盾纠纷基本上在社区就能解决,相关做法被人民法院报头版报道。

  三是构筑“桥头堡”,提升专门领域解纷水平。强化涉企诉源治理。运用“宜商司法驿站”,构建“园区平台驿站助手+园区网格法官+调解员+N”的解纷模式,进一步畅通和规范企业诉求表达、法治咨询和权益保障通道。制发《企业“法律诊断”意见书》,为企业开展非接触式“司法体检”,帮助企业发现管理漏洞和法律盲点,做到系统诊断、靶向治疗。构建专业纠纷化解新体系。先后设立“1 +2”商会调解中心及分中心,打造“商事纠纷商会解”模式,共调解涉企纠纷1274件,调解成功498件,总标的额近亿元,为企业节省诉讼费用百余万元。与江宁区工商联共建沟通联系机制入选全国典型,我院获评全省示范单位。吸收江苏省版权纠纷调解中心等机构作为特邀调解组织,在知识产权纠纷频发区域开展专项调解,累计调解案件200余件。强化物业纠纷调解化解。针对辖区内物业服务合同纠纷高发的情况,推动秣陵街道成立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帮助建立完善工作流程,通过定期指导纠纷化解、示范判决示范调解以及司法确认等方式促进纠纷化解,实现区域内95%以上的物业纠纷诉外分流,推动类型化纠纷踏上诉前化解“快车道”。

  四是画好“延长线”,挖掘专业人员解纷潜力。拓宽调解交流渠道。积极与江宁区司法局对接,安排法官和专家调解员为全区派驻在各单位、各街道社区的人民调解员定期授课,助力“调解者联盟”技能再升级。做好定向沟通指导。通过“企业大走访”、建立“江宁开发区企业法务联盟”微信群等途径,提供“陪伴式”司法服务保障,为辖区企业规避经营风险、处理矛盾纠纷提供精准化建议。开展专项解纷培训。针对辖区内劳动密集型和科技创新型企业较多的特点,由法官、专家调解员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和专利人员开展劳动争议、知识产权纠纷专项培训,引导企业发挥自治解纷潜力。

  


版权所有 : 南京市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
苏ICP备19049954号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1020号
流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