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头条新闻】为民烽火传万家——青海西宁香日德法庭服务群众纪实
日期:2021-07-15 浏览次数: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本报记者 叶晓瑾


  出了青海省西宁市一路向西,车辆行驶了近500公里,记者一行来到香日德人民法庭。
  法庭地处都兰县香日德镇,周边是占地二万五千多亩的六七百条防护林带。香日德为藏语,译为林木多的地方,有汉代烽燧,昔日作为碉堡哨卡传递信息。
  1978年,香日德法庭挂牌成立,一代代法院人在这片土地上励精图治,将司法为民烽火代代相传。
  带上国徽进村解纷
  这里是西部农牧区,法庭调解最多的就是村民间的琐碎小事,用水、用地、土地流转纠纷,案件当事人也多是当地村民。
  “人勤春来早,四月农事忙”,每年春季对农户来说是一个关键的时期。为避免耽误村民日间劳作,法庭将办案多数安排在傍晚时分。
  夕阳西下,晚霞映红了半边天。在村委会小广场,被当地群众亲切称呼的“傍晚法庭”又开庭了。
  4月20日晚上7点多,香日德法庭庭长王岑森和同事们来到香源村。
  香源村以种植藜麦为主,距离香日德法庭大约有17公里的路程。
  等干警们挂上国徽,摆好桌椅,搭建起临时法庭后,村民们也已陆陆续续下地归来。
  这次法庭要调解的是一起藜麦收购合同纠纷案。
  被告包某因收购原告李某等5人藜麦,长期未结货款,被李某等诉至法院,前期多次调解未果。
  王岑森意识到该案仍有调解余地,于是迅速联系村人民调解组织共同参与。
  当晚的调解中,王岑森从保障权利人合法权益和化解矛盾的角度出发,耐心释法析理,最终双方当事人就如何支付款项问题迅速达成协议,纠纷得以圆满解决。
  王岑森说:“‘傍晚法庭’是香日德法庭发扬马背法庭精神,构建‘巡回审判+’模式,实现为民司法具体化的重要方式。”
  村民们说“傍晚法庭”让他们愿意听、听得懂,了解到很多法律常识、帮助很大。
  此外,法庭还创新送达方式,采取“傍晚送达”,及时将法律文书送到当事人手中,最大限度减轻群众诉讼负累。
  一次次化干戈为玉帛,一回回愁容变笑脸,王岑森一行成了百姓心中解决问题最信赖的人,只要有了纠纷,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王岑森。
  为民司法从“心”出发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
  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泽军多次在全省法院工作会议上指出“抬起衙门就群众”服务理念,要求广大干警树立换位思考观念,用心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香日德地区,因生产生活方式不同,农户的法律意识较为薄弱。为提高农牧民对法律的信任,法庭除了就地立案、巡回审判、多元化解矛盾纠纷外,还将“法官承诺”纳入为民办实事的重要项目。
  “我是人民的法官,我郑重承诺:我将忠于法律,恪尽职守,秉公办案,对此案的审理全过程及裁判结果终身负责。”这是王岑森每次开庭前都要对案件当事人作出的承诺。
  王岑森说:“庭前承诺,能更好地消除当事人的顾虑,让当事人切身感受到法官是公平正义的守护者,也可以让法官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捍卫法律尊严、依法履行职责、守住廉洁自律底线。”
  法官不是官,百姓最喜欢;庭长不带长,百姓围着转。
  香日德法庭的警车所到之处,对大家的诉求能当场立案就当场立案,能当场解决就当场解决。这种“找米下锅”就地立案、现场开庭、现场调解、当庭结案的审判方式,得到了当地群众的肯定。
  打造“四选”巡回模式
  近几年来,香日德法庭积极发挥司法引领、将“枫桥经验”融入深化到诉调对接多元化解等机制,立足人民调解主阵地,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法庭通过多方努力,在镇政府的协助下,整合法庭、司法所、群众自治组织的调解资源,建立以人民调解为基础,司法调解为辅助,诉讼调解为主导的多元化纠纷调解机制。
  乐盛村诉讼服务点是法庭为当地村民提供集普法宣传、法律咨询、纠纷调解于一体司法服务的缩影。三年时间,该服务点调解案件161件,有效化解群众矛盾、降低诉讼成本、提高审判效率,获得了当事人一致好评。
  法庭打造的“选时、选案、选地、选式”巡回审判模式,充分发挥人民法庭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群众的优势,听呼声、走百家、送服务,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当地。他们和村民打成一片,披星戴月,只为那万家灯火。

  来源:人民法院报


版权所有 : 南京市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
技术支持 : 南京先行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苏ICP备19049954号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1020号
流量统计: